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 | On China: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国际合作部 北京大学教务部 2020-09-30

深 度 专 题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On China  雷少华  中国外交


       北京大学从2015年起面向海外交换生和全校学生开设“ON CHINA”系列全英文授课课程项目,项目囊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经济管理、自然科学等四大模块。如今,“ON CHINA”系列刚刚度过了它的第三个生日,在母校120周年华诞之际,让我们从曾经参与课程的学生眼里,重新回顾本系列课程的魅力所在。

       本期介绍的是雷少华老师的课程:“中国政治与公共政策”。在这个课堂,大家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以及不一样的世界。

“经过西方教育的人通常会认为民主制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制度,但是经过这两个星期的学习,我发现还存在另外一种政治的可能性。”


抱着丰富阅历的想法,卓祺从悉尼来到了北京。他本科在悉尼大学主修哲学,他说,在悉尼大学的哲学课上,同学们经常针对课堂话题进行辩论,但往往只是流于表面的逻辑,而在北大,他体会到了不一样的讨论氛围。


“雷老师第一节课的时候就和我们开玩笑,让我们叫他少华,不要叫雷老师。后来我向他私下请教问题的时候用了敬称,他反复提醒我叫他少华就可以了。”卓祺说,国外的课堂确实和很多人想象一样,充满了小组讨论的氛围,但是很多教授对于学生提的问题,表面上可能展现出愿意倾听的姿态,实际上并不会真正将学生的想法纳入考虑的范围。“他们都有点高冷,而且很多教授的office hour(面向学生的办公时间)很短,我在英国留学的时候,有时候每个星期只能分到10-15分钟时间和老师交流。”


雷少华老师


在北大,一切显得不同。另一位来华交流的学生婧怡说,她的老师十分鼓励学生去形成自己的逻辑,去获得独立的解释能力,不仅如此,还会从中提取学习的重点,在下一次课堂上调整课程进度,让它更适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以雷少华老师的“中国政治与公共政策”一课来说,雷老师非常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与体验。他反对一开始就从很大的宏观角度上去理解中国政府或者中国政治。在同学们看来,这是雷老师的课堂的独特之处。在北大,课程不仅是灵活的,还是发人深思的。接受采访的三个学生不约而同都提到了关于民主的话题,他们说,在来中国之前,自己都认为民主选举是个非常公正的制度,但经过ON CHINA项目的课程之后,他们领悟到,民主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国家,对于中国来说,或许一个well-trained(合格)的公务员比西方民主选举出来的政客更适合作为一国的领导者。


北大是海纳百川的,在北大,讨论是无拘束的,在这里你会感受到知识的无界限、无国界。在雷老师的课堂上,有一些来自东亚地区国家的交换生,甚至还有来自越南政府公派学习的官员,他们对中国政治的关心度让整个课堂充满了讨论的激情。卓祺开玩笑说,你上雷老师的课,绝对不会睡着。在北大,讨论的目的是纯粹的,是为了理解和沟通,为了双方知识的共鸣交融,而不是形式化的你一言、我一语,双方各自为政。在北大的其他课堂上也是如此,由于每年有相当一部分外国留学生会与北大本科生一同上课,因此在平时的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老师向外国留学生专门提问的环节。这一方面是出于课堂互动的需要,使留学生也能尽快融入北大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北大的师生本身对于国外视角的渴求。就像卓祺和他的同学们渴望了解中国一样,北大也希望了解对方。香港学生予馨说,她觉得北大的老师更关注的,也更希望他们留意的,是他们(交换生)作为outsider,对中国社会的感知,“老师非常尊重我们的独特性,也很愿意和我们交流”。


雷少华老师课堂现场

“虽然北大的课程只有两周,但是从最初大家不怎么愿意做作业,到第二个星期的最后几天和老师讨论到3个小时以上,大家都觉得意犹未尽。”


很多来北大的交换生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我能得到什么?这个问题包含了现实需求和学术理想两个层面。绝大部分前来北大交流的人(其中很多不乏已经工作的人)都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卓祺提到他在北大的经历丰富了他的履历表,“这种不同文化的教育背景会让那些大公司知道你这个人不是短视的,world exchange(全世界交换)的过程也充实了你的教育背景,最重要的是,北大是你向更高学府迈进的一个重要平台。”如今他正在准备申请巴黎政治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合办的双硕士课程,在他的朋友圈里,他这样写道:“特别感谢北京大学的两位教授,给力写了推荐信。有因为不同学校风格而写了几封针对性的信,连午饭也不吃就跑去问功课这种事情也写进去了。”已经申请到LS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的予馨回忆起当时写personal statement(个人陈述)的心境时无比感慨,她说道:“在我刚开始申请研究生时,我回了一趟北京和雷老师聊了一上午。刚开始申请的时候我其实特别迷茫,也不是很自信,觉得压力特别大,怎么写都写不好,也不知道到底该写什么,如何去表达自己,可能一两个星期也只能挤出一篇,还不怎么满意。但让我感到很幸运的是当时雷老师主动提出帮我看看我的personal statement。老师前后帮我修改了很多次,给了我很多的建议,最终找到方向的时候对我自信心的提升有很大帮助,也特别感谢雷老师为我的申请写了推荐信。


还有很多同学在暑假短短两周的交换时间内被北大所吸引,对北大的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念念不忘,回国之后再次申请了北大的硕士,继续他们在北大的学习。新加坡的张静怡就是其中的一位,在今年9月,她即将作为新生来到国际关系学院开始她的硕士旅程。在老师的帮助下,她申到了紫禁城奖学金,作为300个获奖留学生的其中之一,她坦言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也希望能通过这个奖学金提升自己的学识,对政治学领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雷少华老师课堂现场

这就是北大,这就是ON CHINA系列所带给我们的契机。


ON CHINA系列作为北大与世界接轨的创新性全英文授课项目,展现了北大创建双一流大学的决心。北京大学的郝平校长曾说,“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人文交流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一个国际化的校园,为各国青年间人文交流开启了理解之门,是增进师生彼此了解,相互学习,建立友谊的重要途径。在未来,会有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因为ON CHINA来到北大,因为ON CHINA爱上北大,而ON CHINA也会跟随他们的脚步,在无数的异国他乡埋下名叫“中国”的种子。



记者 | 陈雪莹

(来自“北大与世界”公众号)

编辑 | 邓倩如


推 荐 阅 读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